1、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其成因有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森林灾害、岩石风化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料、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尤以后者为甚。
2、
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为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此指数为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03)、一氧化碳(CO)、PM10(粒径小于等于10um的颗粒物)和PM2.5(粒径小于等于2.5um的颗粒物)等污染物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AQI的数值越大、表征颜色越深,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就越大。
3、
AQI分级:0—50:优(绿色)。空气质量令人满意,基本无空气污染。各类人群可正常活动。
51-100:良(黄色)。空气质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对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弱影响。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
101-150:轻度污染(橙色)。易感人群症状有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151-200:中度污染(红色)。进一步加剧易感人群症状,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练,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运动。
201-300:重度污染(紫色)。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
>300:严重污染(褐红色)。健康人群运动而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儿童、老年人和病人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
4、
PM2.5的来源可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自然源包括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海盐等;人为源包括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由燃煤烟尘、工业粉尘、机动车排气、建筑及道路扬尘等污染源直接排放;二次颗粒物由排放到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通过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而产生,是大气中PM2.5的主要来源。
5、
PM2.5对人体影响:PM2.5的直径非常细,大概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的三十分之一,可直接入肺。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可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心律失常等,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其次,PM2.5有强烈的削光能力,散射削光占总削光度的80%,使视野大大缩短,远处变成一片暗灰色,能见度大大下降,这也是雾面天气的主要成因之一。再次,PM2.5浓度太高对气候最显著的影响是日照显著减少,导致雾天增多。
6、
土壤污染是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
7、
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8、
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了水体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造成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体功能,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9、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而造成的农田污水、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因过度开采,产生矿山污水。
绿色生活从衣食住行开始
衣: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能节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食:一个人少浪费0.5千克粮食,可节能约0.1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那么全国人口按13亿算,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粮食浪费0.5千克,可以减排13亿个0.47千克二氧化碳。
住:夏天开空调前,应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电风扇让室内先降温,开空调后调至室温25-26°C之间(最好26°C以上),用小风,这样既省电也低碳。
行:一辆机动车每月少行驶一天,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近百千克,如果1棵树1年可吸收二氧化碳36.5千克,那么每月少开一天车=每年种树2.7棵。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知识答题九
一、单选题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
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3.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保护方案
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4.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5.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二、判断题
1.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均属于环境范畴。( )
2.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
3.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
4.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
5.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 )
↓↓↓
答案在下方
一、单选题
1.B 2.C 3.A 4.A 5.D
二、判断题
1.√ 2.√ 3.√ 4.× 5.√